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
其中PTC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
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
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DTC生物行为温和,预后较好。
-ATC的恶性程度极高,中位生存时间仅7~10个月。
-MTC的预后居于两者之间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通常在体检时通过甲状腺触诊和颈部超声检查
而发现甲状腺小肿块。
-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
退。晚期局部肿块疼痛,可出现压迫症状,常可压迫气管、食管,使气管、食管移位。
-肿瘤局部侵犯重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交感神经受压引起霍纳综合征
(Horner syndrome),侵犯颈丛可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等症状。
-颈淋巴结转移引起的颈部肿块在未分化癌发生较早。
-髓样癌由于肿瘤本身可产生降钙素和5-羟色胺,可引起腹泻、心悸、面色潮红等症状。
*摘自《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原发性肺癌 (primary lung c ancer,PL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从病理和治疗角度,肺癌大致可以分为:
-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 ancer,NSCLC)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 ancer,SCLC)![]()
由于小细胞肺癌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治疗上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主要采用化疗和放
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肺癌指代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我国30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的我国第一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我国肺癌死亡率为5.47/10万,在癌症死因中居第5位,占全部癌死亡的7.43%。
![]()
-我国第二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肺癌死亡率已居癌症死因第3位。
![]()
-在21世纪开展的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则显示肺癌已居癌症死亡原因首位。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提示:我国2011年新增肺癌病例约65万例,有52万例死于肺癌,两者均排名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
-肺癌的新发病例及死亡率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6年发布数据显示:
![]()
-肺癌的地区分布
我国城市肺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地区。东、中部城市和农村肺癌死亡率明显高于西部。
-肺癌的发病年龄
年龄>40岁人群死亡率快速升高。
-肺癌的临床表现
·肺癌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但缺乏特异性,因此常导致肺癌诊断的延误。
·周围型肺癌通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常是在健康查体或因其他疾病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的。
·肺癌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为:原发肿瘤本身局部生长引起的症状,原发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结构引起的症状,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以及肺癌的肺外表现(瘤旁综合征、副肿瘤综合征)等。
*摘自《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
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
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行乳管镜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乳房悬韧带(库珀韧带,Cooper ligament)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真皮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乳晕湿疹样癌即佩吉特病(Paget disease),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甚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摘自《乳腺癌治疗规范(2018年版)》
-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
-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
-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前列腺癌自2008年起成为男性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2014年的发病率达到9.8/10万,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排第6位;死亡率达到4.22/10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排第9位。
-1、我国前列腺发病率地区差异: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
-2、我国前列腺发病年龄:
我国城市地区自60岁开始出现前列腺癌的发病高峰,而在美国高峰年龄段由50岁开始。上海市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在65岁以后显著高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目前上海市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0%以上,可以预见前列腺癌的绝对发病数将出现井喷性增长。-3、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分期构成:
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分期构成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别。
-以美国的情况为例,在其确诊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中,接近91%的患者为临床局限型前列腺癌,这些患者的一线治疗为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放疗,在接受标准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接近100%。
-我国的新发病例中在确诊时仅30%为临床局限型患者,余者均为局部晚期或广泛转移的患者,这些患者无法接受局部的根治性治疗,愈后较差。
*摘自《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我国食管癌发病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食管癌的病死率均较高。
据报道,2012年全世界食管癌新发患者数455,800例,死亡人数达400,200例。在中国,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一直位居第四位。2017年陈万青等报道,2013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27.7万,死亡人数为20.6万,
![]()
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列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六和第四位。
因此,食管癌一直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
-对于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阻断早期食管癌发展成为
中晚期食管癌是提高食管癌生存效果和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根本出路。也是减轻我国
政府和民众医疗负担的长期有效措施。![]()
-中晚期食管癌的规范诊断和治疗:是改善中晚期食管癌效果的有效措施,可使众多的
食管癌患者受益,因此,食管癌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化诊治是全国各级各类具备基本
资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
-1、吸烟和重度饮酒
吸烟和重度饮酒是引起食管鳞癌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和重度饮酒是引起食管癌的重要因素。![]()
-2、致癌性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和某些真菌及其毒素
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主要致癌危险因素是致癌性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和某些真菌及其毒素。
-3、胃食管反流和巴雷特食管
而对于食管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胃食管反流和巴雷特食管(Barrett esophagus)。
食管癌的高危人群指居住生活在食管癌高发区,年龄在45岁以上,有直系家属食管癌或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史或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是防治食管癌的重点。
食管癌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避免一些高危因素如吸烟和重度饮酒,防霉,去除亚硝胺,改变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和改善营养卫生。另外,对高发区高危人群进行食管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食管癌或癌前病变,起到早诊早治和预防的作用,改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食管癌的治疗主要依据食管癌的分期早晚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早期位于黏膜层内的肿瘤主要应用腔镜下黏膜切除或黏膜剥离术治疗,而对于超出黏膜层侵及黏膜下层的早中期食管癌主要选择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必要时给予辅助化疗或放疗,对于中晚期食管癌主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主。切除有困难或有2个以上肿大转移淋巴结者通常给予术前放化疗或放疗或化疗,然后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必要时再给予化疗或放疗。
*摘自《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结直肠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中国是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一大难题。
大约20%的结肠癌有家族聚集性,新诊断结直肠癌腺癌或腺瘤病人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
风险增高。
-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包括:明确定义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增生。推荐所有结肠癌病人要询问家族史及风险评估。
-1、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
占所有结直肠癌 2%-4%。由 DNA 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包括 MLH1、MSH2、MSH6 和 PMS2 。目前检测林奇综合征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分析 MMR 蛋白表达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若免疫组化 MLH1 蛋白缺失,还需检测 BRAF 突变,后者可致 MLH1 启动子甲基化影响蛋白表达。 NCCN 支持对所有小于70岁病人或是大于70岁、满足 Bethesda 指南的病人进行 MMR 检测。另外对 II 期病人也要进行检查。-2、结直肠癌的其它风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其它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饮酒、糖尿病、体力活动少、代谢综合征、肥胖或高 BMI。吸烟、代谢综合征、肥胖或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可能与预后差相关,结直肠癌家族史则预后相对好,数据尚有
争论。*摘自《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
-1、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2、胃癌发病率
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
-1、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
中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大弯、胃小弯及前后壁均可受累。
-2、绝大多数胃癌属于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
或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慢性疾病症状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①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肿瘤的生长,影响胃功能时才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但均缺乏特异性。
②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现。贲门胃底癌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有幽门梗阻表现。
③当肿瘤破坏血管后,可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肿瘤侵犯胰腺被膜,可出现向腰背部放射的持续性疼痛;如肿瘤溃疡穿孔则可引起剧烈疼痛甚至腹膜刺激征象;肿瘤出现肝门淋巴结转移或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远处淋巴结转移时,可在左锁骨上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④晚期胃癌患者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
*参考资料
• 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 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 中华肿瘤杂志 》 , 2004
• 金懋林,陈强,程凤歧,陈伟等. 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和5-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 中华肿瘤杂志 》 , 2003
• 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 中国1990~1992年胃癌死亡调查分析.《 VIP 》 , 2002
• 秦叔逵,龚新雷. 晚期胃癌化疗的现状和新进展.《 临床肿瘤学杂志 》 , 2006
• 秦叔逵,李进. 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临床肿瘤学杂志 》 , 2015
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痔的患病率介于4%~55%,每年就诊人数接近400万,45~65岁人群患痔的风险最高。
-1、我国中医肛肠学会于1975—1997年组织的疾病普查结果显示:
![]()
-2、一项于2013—2014年开展的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城市居民常见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
报告患有肛肠疾病的成年人占总调查人群的51.14%(21,885/42,792),其中痔的发病率最高(50.28%)
-3、近期一项对上海市奉贤区5个农村社区18~80岁居民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
痔在被调查人群中的总患病率为40.27%(2,416/6,000),其中混合痔和外痔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内痔,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和脾虚气陷证者在痔中医临床证型中占大多数(80.63%)
痔患者常表现为出血、肿胀、脱出、疼痛、瘙痒和肛门不适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反复出血可导致继发性贫血,痔有时会引起大出血,需要紧急住院和输血治疗。
-1、内痔:
内痔是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粪困难。
-2、外痔:
外痔是发生于齿状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而成的疾病。外痔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疼痛。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和炎性外痔4类-3、混合痔: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跨齿状线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摘自《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